刘晔要安排八十万的人吃住,除了鲁肃,没有人完成过。

    他曾经以为自己也可以轻松做到,事到临头,却变成了一团乱麻。

    刘晔是骄傲的,所以他殚精竭虑,每天只睡一两个时辰,全都在处理公务。

    然而,随着天气的变冷,以及新年的即将到来,工作越来越艰难。

    首先是住所问题,刘晔几乎是强行摊派到每一个县令头上。

    按照刘可的命令,洛阳之民就安排在九江郡和广陵郡。

    第一次会议,刘晔和诸位县令拱手,心平气和地商量,让他们自己上报接纳人数。

    原本刘晔以为,县令们会很配合他的工作。

    可惜事与愿违,他们上报的总人数仅仅为三十万。

    也就是说,还有五十万人没有找到自己的户口。

    县令们的理由是,刘可一直以来都来收纳流民,短时间内,他们无法赶工出这么多住所。

    县上也没有这么多可耕种的土地,开荒会成为老大难的问题。

    刘晔大手一挥,强行摊派出50万农户。然后再一一和县令们交流,议题当然是如何解决现在的困难。

    他把困难压到了大家头上,自然变成了“无能”的上官。所以,刘晔一刻都不敢停歇,生怕哪里出了差错。

    在协助官员方面,鲁肃派遣了两个老手帮助刘晔,其余文官都是太学的实习。

    这一点,让刘晔苦不堪言,两个老油条不肯带新人,太学的学生只能把问题堆给他。

    为此,刘晔没少与属下沟通,花了不少时间才达成共识。恩威并施下,两个老油条终于答应了教导太学学生。

    内忧外患之下,刘晔操碎了心。“内忧”当然是自己的团队的配合,“外患”就是各县令的推诿。

    都快过年了,大家都想省事一点,刘晔就是一尊大佛,突然压在他们身上,谁能舒服?

    剩余的三十万人,才是刘晔最头疼的地方,因为他们是富户,一来不会农事,二来没有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