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草原骑兵,最好的办法就是固守,等他们劫掠够了,自然就撤退了。

    这就是中原内乱,边境百姓的生存方式。然而,陈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百姓被屠戮。

    不说刘可那边不好交代,他自己心里这一关都过不去。

    “贼人势大,不可出击。”刘晔劝诫道。

    “此时乌桓大军仍在右北平郡,我们还有时间。”陈登道。

    至于什么时间,当然派人通知各个县城、村落,让百姓做好准备。

    就在陈登犹豫要不要分兵驻守各地的时候,刘晔再次反对道:

    “不可分兵。”

    “为何?”陈登疑惑不解。

    “我们麾下是盟军,而不是纯粹的扬州兵马。用百济、高丽的人马镇守一城,现实吗?而一旦将我们的部队分散出去,没人镇压百济、高丽的人马,后果会如何?”刘晔道。陈登知道刘晔说的有道理,但是他还是冒险分出去一万兵力,镇守诸县。

    不求退敌,只要保护百姓即可。

    公孙康见状,主动为陈登分忧,挑选了几个城池镇守。

    对此,陈登非常感激。

    至于百济和高丽的军队,陈登没有动,哪怕他们表达了愿意镇守一方的意愿。

    随着乌桓大军的逼近,蓟县越来越拥挤,不少百姓逃难来此。

    如果仅仅是这样也就罢了,百姓和百济、高丽士兵之间冲突不断,总是因为一些小事起争执。

    一开始陈登还能应对自如,但是后来时事件发生越来越频繁。

    陈登总不能不管防务,专门处理这些事情吧?可是,如果他不出面,根本压制不住高丽和百济士兵。

    拔奇和简位居有心约束,但是文化终归是不同,语音都不通,摩擦在所难免。

    在刘晔的建议下,百济和高丽的大军,出城建造营寨,一左一右,三方互成犄角之势,这才稳定了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