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先趁着史密斯暂时还不愿、也不能翻脸的时候,接连几次找过去,又向其提出了几个计划。其中第一条,就是要求史密斯将《环球时报》的纸张消费编到警局每月的正常消耗之中,也就是说,以后他那家报社的用纸用的就是警局的公款,不用自己花钱了!第二条,则是让史密斯暗暗调高了报纸对警局方面的售价!每份儿报纸由一毛提到一毛五分!除此之外,每天对警局的实际报纸销售量却又由五百份降到了三百份。也就是说,他的报社每天送过来三百份报纸,却要按新价格收五百份的钱。
按照他对史密斯的解释,就是反正报纸也只是给警察改善文化生活的,让警局同事轮番阅读也就是了,一份两份又有什么区别?反正数目相差越多,大家的好处也就越多。而史密斯在他一番的诱惑下,也认为这番话很有道理,觉得一家小报社确实用不了多少纸,警局订阅的报纸每天少买那么一两百份儿报纸也不会造成什么大问题,也就没有再往深处想,就那么糊里糊涂的答应了。
可是,这位进过日军集中营的士兵出身的洋总督察却没有想到,他这一马虎加一糊涂,却已经上了林子轩的恶当!
林子轩这两招其实非常的黑!因为,随着《环球时报》的读者群越来越大,他们报社的用纸量已经达到了每天五千多张,就算纸纸的售价并不是很高,却也架不住数目多!再加上警局方面还得另出购买五百份报纸的钱,还得按一毛五一份儿算,这样总共算起来,警局方面一天就要为《环球时报》支出将近一百块。而这样一个月就是三千多块,差不多三十多名普通警察的工资就这么打了水漂儿。然而,就是这个数目,也仅仅保是按照目前的保守数字计算出来的结果。要知道,《环球时报》的销售量每天都在增加,虽然不是很快,也就一天几十的样子,可一个月后,销售量又要增加数百至一千,之后,随着报纸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每天增加的数目也必然见涨,如果能这样坚持两到三个月,林子轩预测,警局每个月恐怕都要为他的报社买单七八千,乃至是一万元!这个数目已经足以让史密斯去旅游观光一小段时间,甚至还有可能连累到警务署长!
而这,才只是开始。
“史密斯只是个小人物,脑子也没多聪明,又有点儿糊涂,对付他不用多少功夫。关键是后面的史提夫和路易斯!这两个人最麻烦,平时接触不到,想拉他们进圈套,就得先在他们不注意、一般不着眼的小地方下手,等手里筹码够多了,咱们也就不用怕了。”林子轩对那两个帮忙的警察如是说。